俑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落后习俗的产物。最初的俑是用干草扎成,略似人或狗、马的形状叫做刍灵。陶俑又称“泥像”或“土俑”,是使用粘土揉捏成人形后再用火烧制而成的,用来代替人殉及其他材质俑殉。“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又“谓为俑者不仁”(《礼·檀弓》),说明以泥土为车,以茅草为马,用俑人作随葬早已有之,这也就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有俑像雕塑的起始。
汉代陶俑作为与墓葬文化相关的普遍的存在,寄予了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很多美好,作为一种阵仗,它气势壮观,叹为观止;而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有许多精彩的细节表现,更是让人赞叹古代工匠高超的造型能力和审美水准。汉代陶俑的种类繁多,关系到生产生活、歌舞享乐等。它们造型生动,有丰富的细节表现,而制作精美,更是在繁简之间表现出了粗中有细的特点。无论是出土于帝王陵、还是随葬于宫廷侍卫或普通人的墓,陶俑不仅以数量的多少来显现墓主人的等级,还以所表现的形态、动作和细节等,表现出地域中工匠的制作水平。它们作为古人对来世的寄托,也是在世的亲朋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许多陶俑身着当时流行的服饰、佩戴兵器、手执农具、骑乘马匹,展现了与汉代社会生活相关的历史画卷。陶俑的制作有泥土捏制与模具成型这两种方式,其工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通过这些陶俑既能感受到汉代人的日常生活,更能窥见他们的信仰与价值观。这些极具艺术性的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重要篇章,具有深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展览精选53件展品,通过这些陶俑,不仅能了解汉代的历史背景与文化风貌,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对生活、对死后的深切思考。这些陶俑以雕塑特有的魅力无声地诉说着属于汉代的故事,它们让我们跨越千年,进入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而欣赏这些汉代陶俑的精美与神奇,更能深入理解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敬请各位观众细心品鉴、用心感受,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探索,走进这段璀璨的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