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 器 演 变 概 略

发布时间:2010-06-09
    鉴赏古代瓷器一般从瓷器的胎质、造型、釉色、装饰手法和图像入手;这四方面的特征相近者,则为一演变阶段,即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时期的瓷器又有其不同的阶段性总体特征,而这个总体特征往往又是该时期历史文化的具体反映。所有历史时期的总体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文化,有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链条。因此了解中国瓷器演变概略时,必须把握这样的思路:从瓷器的因素入手→→归纳某一历史时期的总体特征→→理解所的历史文化→→进而归纳所有历史时期瓷器的总体特征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我们的思维中,总是归纳与演绎的交叉。因此本文先是按历史时期来表述,最后才进行归纳。

  一、瓷器的产生

  研究者对浙江省上虞县上浦镇小仙坛属于三国时期的龙窑窑址内出土的1件斜方格纹青瓷罍做了理化方法的测试,瓷胎已烧结,显气孔率为0.62%,吸水率为0.28%,烧成温度已达1310±20℃,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因而青釉色泽纯正,少见开片,釉层较原始瓷增厚,透明而有光泽,没有流釉现象。完全符合了瓷器的标准。

  二、早期瓷器

  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胎呈灰白色,细密度还很难称之为致密,特别是北方的瓷器。在造型方面,西晋的浑圆矮胖,许多器物造型模拟动物塑成,或模仿其他质料的实用器物。东晋时期显秀骨清像,比西晋瘦长;此风格延及南朝和隋朝。流行的釉色为简单的青釉,含铁量较低(或高)的、在还原(或氧化)气氛中少成的,则显得深暗(或浅翠)。装饰手法有刻、印、镂、堆、贴等,纹样元素多为宗教元素:西晋时期的与迷信或道教相关,东晋后佛教和域外的元素增多。

  三、隋唐瓷器

  隋朝的瓷器与南北朝的无大区别,只不过是在造型方面显得更修长而已。

  唐朝瓷器的胎质除了一些著名的窑口之外,一般都不很致密。从盛唐开始,琢器造型浑圆饱满,盘口、粗颈、丰肩、腹部缓收、底部较宽;壶的流粗短,远低于口部,是其最容易辨认的特征。圆器则作大斜壁,矮小的“饼足”;盘碗的口部或作弧线,也是其最容易辨认的特征。釉色有“南青北白”之说,但白瓷尚在成长之中,白中泛黄;青瓷中最高水平的是光泽青翠的“秘色瓷”,一般多为泛黄的暗青色。花釉瓷是唐代的新创造。青花瓷在唐代已偶然烧造成功。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器也有相当名气。装饰多用垂直的划线,富有节奏。还出现了来自外域的装饰纹样,如象头、狮子、胡人形象、力士、卷草纹等;甚至把中、西文化元素装饰在同一器物上。

  四、宋代瓷器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中的成熟阶段,但并不着意追求胎质的细腻和洁白,有时还显示出“铁色”。瓷器的造型可描述为修长轻盈,秀丽典雅。勿论琢器,即使在造型最简单的碗碟类上面,也能体会到它的曲线美。不生产彩瓷,或许是它“不足”的一面,但在配置单色釉和掌握“窑变釉变”规律方面,其娴熟和创造是其他历史时期的瓷器所无法企及的:研究宋代瓷器的学者已经无法运用概念性的“颜色名词”来准确表达其釉色了,只能借助大自然中具体的物像来表达。例如,象牙白、鸭蛋青、天蓝、月白、丁香紫、“蚯蚓走泥”和“金丝铁线”等等。这些千变万化的釉色与精细流畅的刻花、划花、印花装饰水乳交融,更显示出宋瓷的装饰美。相对于唐代来说,宋瓷的装饰题材大多集中与传统文化元素,这与它的复古之风盛行是相关的。

五、元代瓷器

元代瓷器是承前启后的。首先在胎质方面,以瓷土和瓷石混合作胎,称为“二元配方”,使胎质更为细腻而富有质感。造型上厚重粗犷,质朴无华,为明清瓷器的造型开启了新河。盛行至今的青花彩瓷乃元代所发明,当时虽然尚未达到精湛的地步,但已经比较成熟。与其相辅相成的是透明釉的成功配置。此外一些难于把握和控制的红釉、篮釉也已接近成熟。由于彩瓷的成功烧造,影响深远的装饰题材应运而生。例如,祥瑞的花、草、树木等植物,龙、凤、鸳鸯、麒麟等动物,以及历史典故等。此外,一些宗教、海外的装饰元素也兼而用之。与造型的厚重粗犷相呼应,装饰的特征构图繁缛丰满。

六、明清瓷器

明清瓷器中的一般民用者,其胎质也已细腻坚硬,而宫廷用瓷中竟然创造了坚薄的半脱胎器和脱胎器。造型方面,明代的敦厚古朴(中期的小巧玲珑),富有元代遗风;清代则注重创新,敦厚中透出轻盈,秀丽多姿。青花彩瓷为装饰主流,明初的“苏尼勃青”,显色深蓝;透明釉白中闪青。明中期的“平等青”,篮中泛青;透明釉洁白温润。清初的被誉为“五彩青花”;透明釉则为富有质感而不生硬的细润粉白。与青花瓷密切相关的斗彩,于明成化年间开始出现,虽然色彩黄、红、绿、紫,变化多端,填彩不精细。清雍正时发展到新的高度,构图新颖,填彩细密而精确。釉上五彩最早见于明代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期普遍使用,康熙时最负盛名。而明清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一,明代的色调对比强烈,浓淡凝厚,大红大绿;清代的成功运用了蓝彩、黑彩和金彩,画面有浓淡,具有有阴阳向背的层次感。其二,明代的绘画技法较幼稚,图案不规整。线条虽细但以繁密为重,不具气魄;清代早期的生动豪放,中期的潇洒飘逸,晚期的有时弱小纤细。珐琅彩瓷和粉彩彩瓷则是清代的创造。装饰元素仍如元代者,当然具有构图、笔法、润笔上的一定区别。

——简单的总结

1、胎质

瓷器的胎质是高岭土,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Sio2)和氧化铝(Al2o3),并含有10%以下的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和氧化钠等。其实,制作陶器的“陶土”,其成分也是这些化学元素,只是某些元素含量上的区别。因此从理论上说,某些“陶土”也可以认为是“高岭土”。易言之,人们从“陶土”到认识“高岭土”是一个过程。也许,古人主观上的这个认识过程,从东汉晚(早期瓷器)一直到唐末,还没有真正区分“陶土”与“高岭土”的本质区别。所以,宋代以前的胎质,一般都比较疏松,不够坚硬。或者说,人们还没有把制瓷的侧重点放在胎质上。

宋代的瓷工们似乎也并非有意识地苛求胎质的质量,但由于制瓷的其他方面的技艺(制坯、烧窑、釉料的配制和烧造)的提高,胎质的细密和坚硬程度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元代的二元配方则是瓷器胎质的质变,丰富了瓷器的质感。由此更进一步,明清时期变出现了更高级的半脱胎器和脱胎器。

概而言之,胎质的变化,从人们认识的自觉性角度来划分有两大阶段。东汉晚期至宋代是不自觉阶段,元明清是自觉阶段。不自觉阶段可分为两个小的阶段,一是宋代以前的比较疏松,不够坚硬,一是宋代的细密和坚硬。自觉阶段也可分为两个小的阶段,一是元代的二元配方丰富了瓷器的质感,一是明清时期的一般瓷器的胎质均细密和坚硬,而特殊瓷器则强求细硬、轻薄、透明。

2、造型

某一历史时期的瓷器造型与当时的主流文化时尚关系密切。东汉晚期和西晋时期的还由于受到“尝试新材料”这样的本性的影响,器物除了矮胖之外,还较多地模仿动物和其他质料的器物(如漆器)。东晋南北朝的审美观是“清风秀骨”,因此瓷器造型沿着修长、追求流畅的曲线演变。隋朝和初唐,仍沿其遗风。盛唐、中唐和晚唐,则变得浑圆饱满,或云“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有变化”。五代的造型开宋代修长轻盈,秀丽典雅,讲求曲线造型至先河,有宋一代如此。

元代的厚重粗犷与明代的敦厚古朴(中期的小巧玲珑),是有区别的。清细心琢磨下面的执壶和玉壶春瓶的区别,进而感悟粗犷与敦厚的不同。

 

3、釉色

(1)青釉的演变

 

   

 

基本轨迹是:泛黄→→泛绿→→泛白(蓝)→→变化多端→→莹润。形成这种变化轨迹的主要原因是工艺。

泛黄、泛绿和泛白(蓝:青瓷的显色剂是铁元素,当釉料中铁元素的比例很高时,青色偏深而暗淡;同一比例的铁元素,在氧化气氛中青色偏深,二次氧化则青色泛黄;在还原气氛中青色偏浅。早期南方瓷窑为“龙窑”,体积大,降温慢,无法避免二次氧化,故泛黄。逐渐地,人们掌握了青釉的配方与烧窑之间的关系,有所改进,故泛绿→→泛白(蓝)。

变化多端:宋代的青釉变化多端,一是掌握了青釉的配方与烧窑之间的关系,二是懂得了多种显色剂的作用,三是掌握了釉变窑变技术,四是侧重于釉色的研究。

莹润:元明龙泉窑的青釉以厚著称,厚就容易莹润。但厚可能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流釉,二是开片,龙泉窑青釉瓷器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2)白瓷透明釉的演变

也可以看这样的演变轨迹:接近于青瓷→→泛黄→→泛蓝→→缺乏光泽的洁白→→润白→→富于质感的润白。

接近于青瓷:脱胎于青瓷,显色剂中降低铁元素的含量。

泛黄:与釉料中的高含量氧化钛和氧化气氛工艺有关。

泛蓝:釉料中的金属氧化物比例高则闪青,低则纯洁。

润白和质感:胎细釉厚则润,胎硬则富于质感。

(3)胎、釉、彩的追求

瓷器胎质不够细腻,附其表面的釉色就难于艳丽;宋代以前的胎质不够细腻,虽釉“秘色瓷”和长沙窑的简单彩瓷,但不够艳丽。运用彩釉和颜料的水平不高,瓷器图像就难于多姿而富有立体感;宋代胎质细腻,并着意追求釉色的运用,但运用彩釉和颜料的水平不高,故其釉色艳丽而难说多姿。元代三者同步追求,承前启后;明清则出现新繁荣,彩釉方面,配烧出难度大的蓝釉、黄釉和红釉等,釉料方面充分利用了蓝彩和“五彩”,乃至珐琅彩和粉彩。

4、装饰手法和图像

有人把装饰手法分为胎纹饰和釉装饰两种。胎纹饰是指用硬质工具在胎体上刻、划、印、剔、堆、贴、雕、镂,塑成各式各样的纹饰,这类纹饰大都在上釉前进行,仅少数在上釉后进行。此乃元代之前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法。早期瓷器的纹样元素多为宗教元素:西晋时期的与迷信或道教相关,东晋后佛教和域外的元素增多。唐代的纹样多用垂直的划线,富有节奏;域外的装饰纹样,如象头、狮子、胡人形象、力士、卷草纹等,也多被利用;甚至把中、西文化元素装饰在同一器物上。宋代把这种装饰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图像大多为传统文化元素;祥瑞的花草;孩童和村野情趣等。

釉装饰是指用毛笔之类的软工具沾釉料和颜料在胎体外表和内壁施绘各种各样图像等。这样的装饰在早期的瓷器仅见褐色彩绘一种,并且标本很少。唐代长沙窑的彩绘,以及越窑、邛崃窑的点彩、条彩、斑彩,也属于釉装饰,但并不流行。宋代的釉装饰仅限于釉料的配制和窑变釉变技术方面,而装饰手法与装饰图像有机结合的釉装饰,是从元代开始的。由于彩瓷的成功烧造,诸如祥瑞的花、草、树木、龙、凤、鸳鸯、麒麟,以及历史典故等成为主要的装饰图像。此外,一些宗教、海外的装饰元素也兼而用之。